栏目分类

你的位置:鼎点娱乐 > 新闻动态 >

新闻动态

跟着崔大夫, 三步把日常陪娃玩成“隐形早教”

当了爸妈以后,最怕的不是孩子哭闹,而是自己“心里没底”:到底该怎么陪、怎么教,才算不耽误孩子?我常被问到这个问题,今天就把崔玉涛医生一直强调的“顺应发育、尊重差异、玩中学”三大理念,拆成三条家常做法,0-3岁都能用,听完就能上手。

第一条:顺应发育——别催,跟着节奏走

崔医生说:“孩子不是小大人,发育有他自己的时间表。”怎么判断时间表?看信号。

• 3个月左右,孩子开始啃拳头,口水滴滴答,这是口欲期到了,别急着拦,准备几块不同纹理的牙胶,放进冰箱稍微凉一凉,递给他啃,既止痒又练抓握。

• 6-8个月,喜欢啪啪拍桌子,那是手臂力量够了,可以上“坐稳+拍打”小游戏:在餐盘上抹一点果泥,让他用手拍、抹、抓,顺便练习手指分化。

• 1岁半以后,突然变成“小固执”,什么事都要自己来,千万别嫌慢,给他一把安全刀,一起切香蕉,既练手又满足“我能行”的心理需求。

一句话总结:孩子想干嘛,先别急着纠正,观察两周,八成是发育到了。

第二条:尊重差异——别人家的娃,看看就好

崔医生常说:“生长曲线是区间,不是分数线。”同理,早教也没有标准答案。

• 语言:有的孩子10个月冒话,有的2岁才开口,只要他能听懂、会指物,就先不焦虑。每天固定一个“聊天时段”,推车逛小区,你当旁白:“树叶是绿色的,风吹过来沙沙响。”不逼他复述,只给大量输入。

• 大运动:邻居娃会走,咱家还在爬?别急,把客厅腾出一条“爬行赛道”,用沙发靠垫做隧道,前面放个小鼓,爬过去敲一下,每天十分钟,核心肌群稳了,走路自然水到渠成。

一句话总结:发育像身高,有早有晚,只要趋势向上,就静待花开。

第三条:玩中学——玩具越少,玩法越多

崔医生最反对“堆满屋子的声光电”,真正的高质量陪伴,只需要三样:家里现成的、孩子感兴趣的、爸妈会陪的。

• 厨房:一锅一铲胜过十套塑料厨具。给娃一只小不锈钢锅,让他把积木“煮一煮”,你负责加“调料”(撕几片叶子),锅碗瓢盆交响乐就开场了,听觉、想象、因果全练到。

• 浴室:洗头难?来个“泡泡画”。挤一点无香洗发泡在浴缸壁,用手指画月亮、画小车,冲水时一起说“拜拜”,洗头哭脸秒变笑脸。

• 阳台:空矿泉水瓶插两根吸管,装上水,滴几滴食用色素,就是简易“水车”。看水从高处流向低处,科学启蒙不过如此。

一句话总结:最好的早教老师是爸妈,最好的早教教室是家。

最后的小叮咛

1. 每天关掉背景电视,背景噪音每多1小时,孩子词汇量就少几个。

2. 别把“你真聪明”挂嘴边,换成“你刚刚一直坚持搭积木,倒了又重来,这叫努力”。夸过程,不夸结果。

3. 给自己也留5分钟深呼吸,爸妈情绪稳,孩子才能稳。

崔玉涛医生常说:“育儿不是改造孩子,而是陪着孩子长成他自己。”希望这三条家常做法,让你心里有底、手里有招。孩子每一步小小的“第一次”,都在悄悄告诉你:我准备好了,你呢?